后“疫”时代的会展业:汇信心 展实力

专家圆桌

洪 涛 中国农业展览协会农产品电商工作委员会会长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现代经济管理研究院首席专家

张 琼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

李 俊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

(排名不分先后)

记者:疫情对我国会展业造成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洪涛:中国是一个展会大国。据统计,2019年中国在专业展览展馆举办的展会约6000场,展览总面积超过1.3亿平方米,展会举办规模和可供展览面积均居世界首位,其中农产品展会呈现规模扩大的趋势。

新冠肺炎疫情对展览业的冲击很大。由于减少聚集性活动,许多展览被迫停办或者缓办,展览业也是受影响较大的行业。由于疫情在全球蔓延,许多国际会展也取消或者延迟。

但是疫情对会展业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即促进传统展会加快数字化转型。如果不加快数字化转型,展会将举步维艰,特别对于当前我国总体展会数量过多、面积过大、利用率不高的情况下,更应加快数字化转型

张琼: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带动经济增长、促进开放合作、增加社会就业、推动城市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疫情影响,以人流、物流聚集为主要特征的会展业遭受重大冲击,损失严重。

据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联合UFI中国俱乐部调查统计,UFI61家主办会员在2-3月延迟或取消的55场展会净面积总数达290.985万平方米,27家UFI场馆会员共延迟或取消了158场展会。据相关行业调查统计,今年2-4月受疫情影响的境内展览近3500场,面积5000万平方米,损失产值预计在2000亿元以上。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广交会、京交会近期也陆续官宣在网上举办或延期举办。

李俊:本次疫情呈现出突发性、全国性、国际性扩散特点。虽然暴发时间不长,但对会展业的整个产业链造成了全方位的冲击。会展产业因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反应往往比其他经济活动更为快速。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境外展会的损失也日趋严重。欧美、日韩等国家近期接连发布展会延期或取消的通知,其中不乏全球各类重要展会、知名展会。据相关行业协会统计,欧美展览业的损失也在数百亿美元以上。届时,即使国内展会有意恢复正常,世界其他地区的疫情也将会严重影响国际客商的参与度。

如果疫情到5、6月依然未能好转,会展行业遭受的打击将更严重,首当其冲的是会展企业的损失,尤其是中小会展企业将面临生存之忧。我国展览业的市场主体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展览类型和内容相对集中,停止一切会展活动意味着今年上半年大部分中小型会展企业将颗粒无收。大型展览公司由于项目类型较多,业务面分布较广,相比中小展览公司抗压能力会更加强劲。但由于大型展览公司高额的人力成本和房租办公场地成本,长此以往也将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严重影响。

记者:在商务部扶持会展业政策出台后,各地应如何配合落地?

洪涛:2020年年初的疫情导致“封城”和限制人员流动、聚集,许多展览企业受损严重。2020年4月13日,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创新展会服务模式 培育展览业发展新动能有关工作的通知》,包括四款13条,提出“推进展会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业态模式创新,加快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发挥展览业在扩大对外开放、增加社会就业、拉动消费增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助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各地也出台了许多相应的政策,促进展览业回暖,如北京、河南、南京、河北、厦门、深圳、四川、山东、浙江、西安、海宁出台了支持会展企业共渡难关的政策,促进会展业发展。

虽然2020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茶业交易(春季)博览会、广州国际纺织品印花工业技术展览会、第9届成都汽车消费节暨第5届房车生活节、2020年全国春糖会(并推出“全国糖酒会云平台”)、国药励展等展会延期举行,但也有CEE第六届杭州国际跨境电商博览会、2020杭州新零售微商博览会等展会将如期举行。

此外,多地展会也将继续举办。如长沙市发布了首批包括2020湖南汽车展览会、2020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市场交易大会、2020中国(长沙)自然公园国际博览会、2020春季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等十大大型展览项目。

许多展会将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促进各类网络展会、网络直播活动充分发展。

虽然此次疫情造成的损失无法避免,但是新出台的各项会展鼓励政策,如放宽金融、减费降税、奖励补贴等,对会展业重振也是相当利好。

张琼:会展业各相关主体应充分发挥各自功能,同心协力,助力会展业加快恢复。各级政府、行业协会、会展企业、国家智库科研单位等应通力合作,各司其职,最大化地提升会展业重启效率。如各地政府部门加快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行业协会积极联络会展相关参与方,全面了解会展业遇到的具体困难和会员单位意见建议,收集整理一手材料及时向政府主管部门反馈;会展企业积极开展“自救”,加强市场维护和客户开发,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国家智库科研单位依托专业数据库和专业知识,及时为会展相关方提供咨询和培训。

疫情发生以来,国家相关部委高度重视展览业面临的困难和复工复产情况,陆续出台了各类扶持政策。商务部办公厅在两个月时间里相继出台了《关于创新展会服务模式 培育展览业发展新动能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优化涉外经济技术展行政服务事项的通知》,针对会展模式创新、如何开拓国际市场、简化审批流程等都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各地应及时出台相关配套落地政策,指导展览企业用足用好国家和地方出台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复工复产保障等各项惠企政策措施,降低疫情造成的损失。尽可能地扩大会展企业受惠面,根据具体情况精准施策,推动会展业尽快复苏,恢复正常运转。

李俊:纵观全球各会展业强国,大部分都成立了国家级的会展业协会,如德国贸易展览协会(AUMA)、意大利国际展览组织(IIES)等,这些全国性的会展协会为各自国家的会展业快速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会展业跨行业、跨部门的特殊性,我国至今尚未成立全国性的会展行业协会,从而导致政府和企业间的沟通缺乏有效的通道和桥梁。建议加快成立融合各部门和行业的国家级会展行业协会,负责全盘指导、协调我国各类展览、会议和大型活动,既能深入会展企业了解最新行业发展情况,又能连接政府,代表行业发声。

记者:为应对疫情带来的变化,会展业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洪涛:现在进入“后疫情”期,展览业也由传统展览业向数字化展览业转型和升级。展览业正在加快数字化转型主要体现在:展会主体的数字化、展会客体的数字化、展会工具的数字化、展会环境控制的数字化、展会运营的数字化、展会效果评估的数字化等,从而推动展会的高质量发展。

展览业数字化转型,首先要有先进的展览业理念,还要有效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如互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其次应采取各种各样的直播方式等新展览业态;再次应创新展览模式,以及应用多种展览场景;最后还要将展览与展销相融合,创新模式,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应。

张琼: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VR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举办线上展览会;加快5G全覆盖,全力推进智慧场馆建设,优化升级现有场地基础设施,赋能主办方拓展“线上展览”的可能性;加速搭建线上智慧会展平台,积极探索“互联网+会展”的创新商业模式,由“面对面”沟通转变成为“屏对屏”交流,以新型信息技术为驱动,培育线上线下交互的智慧会展新经济业态,推动实体经济向数字化经济加速转型。

李俊:目前,各地已有一些展会通过VR系统,实现观展结合。从场地选择、会场布置、会场导航、人员参与等全面线上对接。另外,“云上会展”“云平台”也陆续投入使用,通过云会展信息化综合平台,可实现参展参会、观展采购、智能化供需匹配、精准交易磋商等一站式数字服务。

会展业相关方应主动与优质互联网技术企业、互联网媒体、高科技信息机构等密切沟通合作,整合各方资源、互惠互利,提升效率,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平台渠道,积极推进会展模式创新。

记者:线上展会有哪些优势?企业应如何改变自身应对新形势?

洪涛:商务部《关于创新展会服务模式 培育展览业发展新动能有关工作的通知》中,特别提到了“加快推进展览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分别提出了三条:

一是积极打造线上展会新平台。推进展会业态创新,积极引导、动员和扶持企业举办线上展会,充分运用5G、VR/AR、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举办“云展览”,开展“云展示”“云对接”“云洽谈”“云签约”提升展示、宣传、洽谈等效果。

二是促进线上线下办展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传统展会项目数字化转型,整合现有展会资源,打造网络展会集群,鼓励政府主办的线下展会率先在线上开展,支持专业展会主办机构将线下品牌展会项目开通线上展览,探索线上线下同步互动、有机融合的办展新模式。

三是培育线上展会龙头企业和品牌展会。支持开展跨城市、跨区域办展合作,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先进办展理念、运营规范、模式创新成效显著的龙头在线展览企业,支持打造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线上品牌展会,有效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从总体来说,我国展览业将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具体来说,我国展会将呈现以下趋势:网络展会将成为展会的发展趋势;展览与展销会将相互融合发展;网络直播将丰富我国展会的形式;展会的国际化程度继续提高;展会的绿色化发展趋势,如建筑材料、天然资源、生态协同等成为特色;从展会结构来说农产品展会比例将大幅度提高。

线上展会优势是多种多样的:一是可以避免接触性聚集,是后疫情期最理想的形式之一;二是可以开放性办展会,具有自由弹性的空间;三是形式可以多样,有利模式创新,如线上直播模式、线上对接资源;四是能够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在现有科技条件下,可以聚集大量的人员;五是可以充分利用农民丰收节的契机,在农村举办开放型展会;六是有利于开展跨境贸易,促进新型全球化进程。

记者:会展企业未来应在哪些方面提升?

张琼:首先,化危机为机遇,会展企业须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我国会展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每年都以15%-20%的速度增长,展览项目数量逐年增多。但国内众多会展项目和国际知名展会相比,展会的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市场化、信息化都还处在“爬坡”阶段,总体水平大而不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会展相关企业单位应抓住这一段疫情休整期,夯实基础,苦练内功,重视团队建设、员工培训、企业管理机制、运营机制等内在制度。同时加强内部建设与外部联系,不断学习国际会展行业协会、大型跨国会展公司的优秀经验和运营模式,有机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加快策划品牌会展和精品会展项目,充分利用这段有限的时间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业内相关企业单位需多加沟通,发挥各自所长,报团取暖,融合发展,待疫情过后,实现弯道超车。

其次,共享展会信息,为疫情过后的重启做好准备。

为防止疫情大规模蔓延,按照国家的防控要求,各地从2020年2月起暂停了会议和展览活动,大部分原本上半年计划举办的各类展览、会议都纷纷延期或取消。展会延期或取消的第一要务就是和展馆协调档期。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停摆的众多展会将直接导致下半年甚至明年上半年出现展会井喷现象。会展业同行之间需加强交流合作、顾全大局,尽可能避免同类展会扎堆举办的现象。

为有效防止展会同质化竞争、两败俱伤的情况发生,建议会展同行之间优势互补,精诚协作,共享展会和展馆档期信息,最大化地利用现有资源来满足疫情过后的会展重启工作。会展企业、主办方共享展会内容及相关信息,会议展馆共享展馆档期信息。会展各方可根据展馆档期和展会内容合理安排展会时间和组展形式,如同类展会共用场馆、临时性合作办展等。如果提前得知原有场馆档期紧张,也可考虑到其他中小城市展馆举行。当前会展业各单位应立足大局,尽最大努力保全延期的展览、会议顺利举办,争取让每个项目都能找到合适的运作方式和举办展馆,把会展业各方的损失降到最低。

李俊:在当前疫情严峻的特殊时期,会展业相关方需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念、积极应对、脚踏实地、谋求更长远的发展。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突破了1万美元。虽然这次疫情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影响,但这些现象都是暂时的,并不会破坏基础性的经济增长要素。我们需要对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展览业为经济活动提供了交流平台,只要整个国民经济稳中向好,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我国会展业依然能够恢复如初,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展览业不仅在增长速度上明显高于GDP的增长率,而且培育了一批如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等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展会。放眼未来,全体会展人应对我国会展业的重启充满信心。

本文内容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