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快讯|骨科植入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全景呈现与趋势深度洞察

导语:骨科植入医疗器械是骨科医疗的核心,通过外科手术植入人体并长期留存,用于固定、替代受损骨骼或辅助治疗,以恢复骨功能、促进愈合、减轻疼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其材质多为金属、金属合金或高分子材料,因直接植入人体且关乎生命安全,被《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列为 Ⅲ 类医疗器械;又因价值高、一次性使用,属市场流通中的 “高值耗材”。

1、

骨科植入耗材产品分类

骨科植入耗材品类丰富,主要包含人工关节类、脊柱类、创伤类、运动医学类、神经外科产品五大类,其中关节类、脊柱类、创伤类是该领域的核心细分类型。

一、关节类植入耗材

核心用途:用于肘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等人体主要关节,针对外伤、退变等引发的关节疾患,作为外科治疗关键手段。

主要材质:不锈钢、钛合金、钴铬钼合金、钽、陶瓷、超耐磨聚乙烯等,材质需满足关节复杂力学需求与长期植入的生物相容性,如陶瓷耐磨、超耐磨聚乙烯可减少关节磨损。

二、脊柱类植入耗材

核心用途:治疗由创伤、退变、畸形等导致的各类脊柱疾病。

主要材质:以不锈钢、钛合金为主,近年 PEEK(聚醚醚酮)、椎体撑开球囊、非融合固定绳索等高分子材料应用渐广;不锈钢 / 钛合金提供稳定支撑,PEEK 贴合人体骨骼力学,椎体撑开球囊适用于椎体压缩性骨折微创治疗。

三、创伤类植入耗材

核心用途:服务于成人及儿童上下肢、骨盆、髋部、手足踝等部位,满足病理性 / 创伤性骨折修复或矫形的外科治疗需求。

主要材质:不锈钢、钛合金、纳米人工骨(高分子材料)、可吸收材料等;不锈钢 / 钛合金提供可靠固定,纳米人工骨促新骨生长,可吸收材料避免二次手术,适合儿童及异物敏感患者。

2、

骨科器械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

全球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全球骨科医疗器械市场呈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数据显示,从 2016 年到 2023 年,全球骨科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 352 亿美元稳步攀升至 460 亿美元。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骨科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以及新兴医疗技术持续迭代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骨科市场未来有望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从竞争格局视角审视,当前全球骨科植入医疗器械企业可清晰划分为三大竞争梯队。处于第一梯队的主要是全球五巨头企业,包括 DePuy Synthes(强生骨科)、Zimmer Biomet(捷迈邦美)、Stryker(史赛克)、Smith&Nephew(施乐辉)以及 Medtronic(美敦力)。这些企业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强大的研发实力、广泛的全球营销网络以及卓越的品牌影响力,在全球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引领着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走向。

第二梯队则由细分领域中的领军企业构成,如 Mathys(瑞士马特仕)、WEGO(威高骨科)等。这些企业在各自擅长的细分领域具备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深耕细分市场,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在全球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市场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第三梯队主要囊括发达国家的创新企业以及新兴国家的高成长企业。这些企业虽然在规模和市场影响力方面暂时不及前两个梯队的企业,但凭借创新的技术理念、灵活的市场策略以及对新兴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在市场中积极寻求突破和发展机遇,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

▌国内市场规模及细分领域趋势

在国内市场,脊柱类、创伤类和关节类器械同样是骨科植入医疗器械领域最为核心的细分领域,这三大细分领域市场规模相近,合计占比超过 90%。

2024 年,我国脊柱类植入器械市场规模约为 171 亿元,预计在未来 5 年内,其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 14.42% 左右,这一增速与骨科植入医疗器械整体市场的发展速度基本保持同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同时,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对脊柱疾病的治疗需求也随之增加,这将持续推动脊柱类植入器械市场的稳步增长。

同年,我国创伤类植入器械市场规模约为 170 亿元,未来 5 年的复合增长率预计在 13.15% 左右。创伤类产品由于生产技术相对成熟,市场开发较为充分,目前在我国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市场中占据最大的细分市场份额。然而,随着交通事故、工伤事故等意外事件的发生频率仍维持在一定水平,以及人口老龄化导致的老年人骨折风险增加,创伤类植入器械市场仍具有较为稳定的增长空间。

2024 年,我国关节类植入器械市场规模达到 187 亿元,预计未来 5 年将以 16.87% 左右的复合增长率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速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关节疾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需求不断释放。同时,国产关节类植入器械在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上的不断提升,也将进一步推动该细分市场的快速发展。

在国内创伤类骨科植入耗材市场,竞争态势尤为激烈。大博医疗作为该领域的佼佼者之一,在 2023 年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 25%,销售额约为 46.25 亿元。威高股份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市场地位,市场占有率为 20%,销售额达 37 亿元。春立医疗的市场占有率为 15%,销售额约为 27.75 亿元。此外,众多中小型企业共同瓜分剩余 40% 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的销售额总计约为 74 亿元。从发展趋势来看,头部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将愈发显著。预计到 2025 年,大博医疗的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升至 27%,销售额将达到 64.8 亿元;威高股份市场占有率预计增长至 22%,销售额为 52.8 亿元;春立医疗市场占有率将达到 16%,销售额约为 38.4 亿元;而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可能会受到进一步挤压,降至 35%,销售额总计约为 84 亿元。

3

产业链分析

骨科植入耗材行业产业链涵盖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产品制造、下游流通应用,各环节协作构成产业生态体系。

骨科植入耗材产业图谱

上游分析:骨科植入耗材原材料包括医用金属、高分子材料及人工关节陶瓷组件等。因需长期植入人体,对材料生物相容性、抗腐蚀性、耐磨性等性能要求极高,优质原材料是提升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如医用钛合金、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应用广泛。国内外能生产优质植入级原材料的厂家数量有限且分布集中,原材料供应企业与耗材生产企业倾向强强联合,前者确保销售渠道和市场需求,后者保障原材料供应和产品质量。

中游分析:中游主体是耗材产品生产企业。国内市场上,外资品牌有史赛克、强生等,本土品牌有威高骨科、大博医疗等。除创伤类耗材市场,脊柱类和关节类仍以外资品牌主导,因其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优势明显。不过,近年来国产品牌份额逐步提升。我国本土企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东部沿海城市,长三角地区企业分布最密集,形成产业集中带,利于共享资源、交流技术、降低成本,提升区域竞争力。

下游分析:下游包括医疗器械经销商、医疗机构和患者。生产企业通过经销商将产品售至医疗机构,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服务并应用于临床。传统销售模式下,多数生产企业靠经销商将产品推向医疗机构,经销商是销售链条重要一环。新企业对接优质经销商不易,且医院一般不轻易更换品牌和经销商,新企业产品进入医院市场需有竞争力,借助经销商资源,通过推广和培训获认可。

 

联系方式

电话:0532-85861016、0311-87835390

官方公众号:海名医博会

2026海名医疗系列展

我们明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