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后疫情”和“双循环”背景下的会展业 更需要政府职能前瞻性和引领性

6月30日,商务部《“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正式印发,提出完善会展业发展协调机制,提升区域性展会平台,打造高水平、专业性、市场化品牌展会。新冠疫情两年多来,会展业在遭受重创的同时,背负着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更高发展期冀,面临着数字化转型和升级的大环境挑战,会展业的恢复和有序推进,有助于提振经济信心。在这个过程中,优质的营商环境使得会展业的作用尤为的突出,而政府在会展经济中的作用也更加重要。
在“后疫情”和“双循环”背景下,会展业需要更好的营商环境。会展活动举办需要卫生、公安、商务等部门的综合指导意见,即便是顺利举办的会展活动,也是历经重重考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多次强调,层层加码和“一刀切”既是一种懒政,也是对宝贵防疫资源的浪费。在因地制宜和精准防控要求下,提早谋划会展恢复期的安排部署,简化报批流程,主管部门、场馆、主办单位和服务单位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和演练,杜绝“懒政”。会展业需要更好的营商环境。
在“竞争压力”和“统筹矛盾”下,更加考验政府会展主管部门的执政智慧。城市会展业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城市综合实力是会展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会展业特别是其发展初期,具有明显的政府依存性,除了产业基础和消费市场外,需要政府给予相应扶持政策和高效协调/调配交通、公安、消防、海关、检验检疫等政府和社会资源;同时,会展活动带来的人、财、物、信息等的跨区域流动,必须依靠其他服务业来实现。根据会展经济研究会《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十四五”期间新投入使用的会展场馆面积将达到现有存量的40%,竞争态势可想而知。会展城市不仅要直面倍增的竞争压力,更要审视突显的统筹矛盾,也更加考验会展主管政府部门的执政智慧。
会展业发展规划应该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城市体量、产业结构、贸易基础、消费市场、区位优势、区位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承载能力、会展服务资源以及竞争对手等诸多因素来确定新建场馆的布局规划。会展场馆布局规划要纳入相应的国土空间规划,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规划要求,配置并完善会展场馆周边交通、餐饮、住宿、商业、娱乐、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或者配合现有城市规划分阶段分期建设。
会展业发展规划,应当有考核指标,以明确各政府部门职责和任务。过于宽泛的发展规划,难以起到指导和约束行业发展的作用,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没有考核指标的发展规划,难以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以杭州为例,在G20峰会结束后,2017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杭州市会展业促进条例》。该条例着眼于“大会展”发展理念,明确市政府应当将会展业发展情况纳入部门和地区考核,设立会展业发展扶持资金,打造国际会展之都、赛事之城。这五年间,杭州会展业取得的成绩可以说是有目共睹。“后疫情”和“双循环”背景下,政府在不断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并建立起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会展业正在推动国际经贸发展,会展服务对贸易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政府职能在会展业中的发挥和体现,需更加前瞻性和引领性。